2015年1月13日星期二

向钻石说不

有些东西,即使有钱我也不会买。例如?钻石。
很年轻的时候就从报章上读过。
到最近,从上海飞返大马的航班上看了《Blood Diamond》。
于是,再找回National Geographic 2002年3月刊标题为《Diamonds: The Real Story》的文章细读。
恍然大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向来对珠宝首饰兴趣乏乏。
是漂亮没错,却不曾让我特别期待或稀罕。
色彩艳丽或璀璨夺目的宝石都源自大地,我总是佩服大自然的创意与神乎其技的化学反应。
话说钻石的原石为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导热性高、强折射率与高色散。在灯光下会显得闪闪生辉,光彩夺目。

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1947年,一个年轻的广告撰稿员为De Beers提出了一句广告词:A Diamond is Forever。
我倒更欣赏中文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从此,钻石成了爱情的象征、女人的好朋友;男人的梦魇。
普通上班族花了一两个月的薪水,买下那小小一颗半卡不到的钻戒博取红颜一笑。
都是凡夫俗子,以为有多稀奇,都不免竞艳斗丽,暗中较劲。
不为炫耀,也会沾沾自喜,以为那颗闪亮的石头会守护她的爱情婚姻到海枯石烂。

其实钻石并非什么稀奇罕有之物。
地球上的钻石资源多的是,价格居高不下是因为人为的幕后操纵。
他们向人们灌输钻石不是一种可交易的商品宝石,而是求爱和婚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稳定市场,De Beers赋予了石头神圣的幻觉,是永远的,永远意味着不应该被转售。
商家绝口不提钻石脆性也相当高,用力撞击会破裂和损伤。钻石,也会掉色。就像,爱情。

血钻(blood diamond) 也叫冲突钻石(conflict diamond)。
钻石的主要出产国乃非洲中部和南部。
钻石成为这些国家陷于长期内战的原因。
战俘、无辜的平民和小孩被迫在危险的矿场淘洗钻石。
控制那区域的军队再以钻石交易换取战争武器。
那片资源丰饶的土地哀鸿遍野。有骨肉分离、有活活被斩断的手臂、有被训练成杀人武器的娃娃兵。


地球上其他地区的人们无不希望脚下的土地埋葬珍贵矿石和石油等资源。那些都象征财富与发展。
但是对非洲的这片土地的人们而言,那是不幸和噩耗。带给他们的是绵长的内战和逃亡。



后来,Kimberley Process对原石进出口贸易实施监管。
商家们也打着非冲突钻石的名号宣传买卖。
奈何清楚这个世界游戏操作的人都知道,这些所谓保证有多么真实可靠。
都不过是让买卖双方好下台的自我安慰,名存实已亡。

《Blood Diamond》里头有些对白,深深撼动我心。
“Who do you think buys the stones I bring out? dreamy American girls who want a story book wedding and a big shiny rock just like the ones they see in the advertisements in your politically correct magazines. So, please, don't come here and make judgements on me, alright. I provide a service, the world wants what we have, and they want it cheap. We're in business together you and me.”
“In America,it's bling bling. But here, it's bling bang.”

是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我们尚且可以为海里的鲨鱼叫屈从而罢吃鱼翅;为什么就不能为无辜的人们屏弃浮夸的钻石爱情永恒论?
若是无知尚且可以谅解。既然知道了,我就做不到事不关己。

我这辈子与钻石无缘。
身家再丰厚,我都不屑拥有。